医学上称为“产褥期”,是指从分娩后的第一天起计算,至第42天。有许多妈咪平时身体健康,可在坐了“月子”以后却得了病。为什么呢? 原来,妈咪在怀孕后期“负担”过重,行动不便;临产前,心情又十分容易紧张、恐惧和焦虑不安;临盆时,由于宫缩,整个分娩过程中休息不好,身体非常疲劳;分娩以后,夜间要为宝宝喂奶、换尿布,白天又要照料宝宝,已经疲倦的身体一时很难立即恢复。加上产后内分泌功能正处于“动荡”和重新“组合”的时期,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,局部伤口未愈,恶露未尽。在这种全身和局部抵抗力差的情况下,是十分容易得病的。如果妈咪再不注意分娩后的身体保养,不当心冷热(冬天夜间换尿布、喂奶容易着凉;夏天贪图凉快而着凉),就更容易外感风寒、病邪侵入而致病。所以,一些老年人非常重视“坐月子”,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。 “月子病月子治”应该是指月子里得了病要抓紧时间治疗,而不是指月子里得的病只能在月子里治,过了月子期就不能再治了,或者说只能在下次月子里才能治好。 一些身体虚弱者,经过充分的卧床休息和良好的营养补充,有些病是可以改善的,这就使得有些老年人误以为“坐月子”能治好某些病。但有许多疾病,例如细菌感染性疾病等,光靠休息和营养是难以治愈的,还得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才能病去体愈,光靠月子中的休整是绝对不够的。 对于“月子病”,不能消极地怕和躲,而应积极地预防。科学合理的饮食起居和豁达健康的精神情致,是防止产褥期疾病的关键。如果得了病,更应该及早发现,及时就医。
过去女性由于生育子女数多、科技不发达,生活各方面都较现代人辛苦,因此坐月子阶段,可说是难得的休养时间,加上以前医药不发达,因此要如何让虚弱的产妇不生病是很重要的事。甚至传统观念中还认为月内妇女是不洁的,不宜出门,所以传统的坐月子方式,可说是谨慎小心又充满禁忌。 反观现代,各方面都进步太多,产妇受到的威胁相对减少,而且禁忌也随着时间慢慢破除。唯独不变的是,生产时体力的耗费、怀胎十月的身心改变,不管过去或现在的妈咪,都需要利用坐月子阶段复原身体,迎接新生活的到来,也因此多数人仍旧相信坐月子做得好,可换来日后的身强体壮。 坐月子怎么吃? 有关坐月子期间的饮食真是一门大学问,基本上“均衡、营养、避生冷”是最主要的原则。如果妈咪产后因为活动力减少,食欲不佳,那幺不妨再以少量多餐的方式,只需让自己补充足够的营养,但不致于“补”过头,一个月下来体重直线上升。 1. 食物料理内容建议:基本上米酒、麻油、姜三样材料,是坐月子期间最常采用的素材。米酒有活血、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,但由于酒精对子宫的收缩有抑制的作用,会延长子宫收缩复原的时间,一般建议妈妈分娩一周内,最好避免食用含酒精类烹调的食物。 麻油含有大量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有预防血管硬化,促使子宫收缩的功效。生姜具有健胃去寒的作用,可以促进食欲、增加新陈代谢。所以采用“坐月子三宝”,加以高营养价值的猪肝、腰子、鸡、新鲜海产等等食材就可以变化出许多坐月子期间常见的补品。 如果平常就滴酒不沾的妈咪,也可以采不加酒的方式来料理,或是使用公卖局最新推出的米酒水。妇幼医师中医科中医师庄雅惠建议,其实坐月子药膳只需加少量米酒,目的是去除腥味、增加血液循环,并非一定要使用整锅的米酒。 |